|
《青年文学家》杂志 | 主管单位:齐齐哈尔市宣传部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国际刊号:ISSN 1002-2139 国内刊号:CN 23-1094/I 邮发代号:14-26 |
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龙源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
|
|
浅谈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公信力建设问题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消费主义、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多种文学批评模式相继出现,然而伴之而来的却是公信力丧失的问题。为促进文学的健康有序发展,文学批评的公信力亟待提升。
关键词:文学批评 公信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大众化的语境中,有人声称“文学终结论”,“再也不会出现这样一个时代——为了文学自身的目的,撇开理论的或政治方面的思考而单纯地研究文学。那样做不合时宜”。或许我们不该过于悲观地面对当前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批评,但这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文学和文学批评正面临着困境。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传播多元、文化日趋大众化的时代,文学批评同样受到当今社会的影响,出现了诸如“人情批评”、“小圈子批评”等形形色色的文学批评,但其根本的问题在于“公信力”的丧失。
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公信力低下的现状及原因
新时期以来,在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文学批评出现了“红包批评”“人情批评”等批评形态。这些批评形态出现了一系列弊病:批评功能弱化、批评体制窄化、批评生态恶化以及批评精神流失,甚至导致批评公信力的丧失。文学批评不再具有“辨别优劣”的功能,“缺少独立思考,人与亦云”,“不碍事情不伤友情”,“红包批评”、“人情批评”“严重丧失公信力、影响力”……
出现当代文学批评公信力丧失这一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受市场经济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批评家追求“眼球”效应,强调“酷评”、“红包批评”,批评摇身一变成了“文学表扬”。正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评论家雷达在评论目前文艺评论界不良现象中所说的,现在“评什么不评什么,发什么,不发什么,以什么样的话语方式言说,常常要受到经济利益,功利主义,以及发行量,收视率,乃至人情面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家本身不关心创作现状和大众需要,不深入阅读文本,造成批评家和创作家隔离,批评家有时甚至“闭门造车”,文学批评远远落后于文学生产,满足不了大众读者的需求,文学批评不能承担起促进文学发展,引领大众鉴赏的责任。
二、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需要建设文学批评的公信力
“公信”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公众的凭信;公家的信用”。而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可以理解为:文学批评能够获得读者信任的能力或者说具有普遍地让人信服的力量,反映了文学批评所传达的信息被读者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因此,文学批评公信力的核心就是信任、信赖,而这种信任的主体就是读者。一旦文学批评公信力丧失,就会导致读者的不信任,文学创作家不再信赖文学批评,不以文学批评来指导、反思文学创作的过程。同时,文学批评如果丧失公信力,其辨别优劣的功能就会失去根基,失去意义。可能到时粗劣作品横行天下,而优秀作品“默默无闻”,这不仅是批评的失职,也将使文坛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文学批评公信力建设是关乎文学批评命运的大事。只有提升文学批评公信力,才能真正发挥其评价功能,起到鉴别优劣的作用。
三、当代文学批评如何建构文学批评的公信力
既然公信力对文学批评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面对当今文学批评公信力渐趋丧失的现状,重建批评公信力便迫在眉睫。
建设文学批评的公信力,首先,文学批评应坚守批评的独立品格,不为名利所左右,甘坐冷板凳。只有坚守独立的批评,才能坚决抵制“人情批评”“红包批评”等诸多批评形态。正如当代文学批评家雷达所说的,“对文学批评而言,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在大众传媒时代,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精神品格,保持一种独立的声音。”“文学批评的有无价值,在某种意义上主要看批评是否能从市场化的价值中把宝贵的精神价值解救出来,是否能把文学的审美特性完整地呵护,是否能从物质和商品化中发现更多有精神价值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的批评家、批评者有一种脱俗、独立、批判的品格。
其次,需要批评家提高理论素养和学术判断力,特别是作为文学批评家,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素养。同时也要密切联系文学消费者,切实与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处在同一个“生态链”。要在娱乐化与人文化,新闻化与学理化之间寻找自己的生长点。
再次,从学科本身出发,确立文学批评的公共性。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以及文学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因此,应把文学批评放在整个文学范畴中看待,让其与文学创作相互促进。但是,在当今新媒体,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文学批评远远滞后于文学生产。文学批评丧失了原创力,失去了深邃的思想性,大都只是繁复堆砌。因而,要改变文学批评的困境,就要求其有公共情怀,文学批评要紧密联系文学创作,指导文学创作。
最后,文学批评公信力的建设是个不断建设的过程。不仅需要批评家本身不断努力,还要在批评家、作家、读者三者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这一过程是个艰巨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不断努力。
总之,面对当代文学批评公信力的丧失,文学批评应视为一种对话,这种“对话”的前提是独立、多元与互相尊重,是一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平等的交流,而不是为权力、金钱、人情等所扭曲的不平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摈弃偏见,与人为善,持论公允,才能让批评找回迷失的自我,重新建立起应有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吗》,载《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2.陈竞:《文学报》,2007.07.12 发布日期:2011/10/18 17:33:01 已经浏览 30659 次
|
版权所有 © 《青年文学家》杂志社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